
为何膏滋方主要是在冬天服食?有人觉得膏方冬天服食是由于冬天膏剂易于储存,而其它季节易于腐坏变质。如果那样的话,宋明之前的膏方为什么不特别强调冬天服食?治疗疾病的膏剂是春夏秋冬都用的,如今市面上面有很多成膏,如益母膏、枇杷膏等,并不限制服食季节。实际上,只需按标准规范制做的膏,在自然条件下存放2年左右都不易坏的。而水份沒有充分蒸发的膏,即便在冬天也是会变质。膏滋方在冬天服食另有其指导思想。
为何膏滋方主要是在明朝末年之后的江浙一带时兴,这要关联到明末清初在江浙一带盛行的命门学说以及其派系。
明朝清代命门学说的思想观念根源是宋明理学对太极阴阳的阐释。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曾师从于理学类大师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学习理学类,他将理学类融合于医药学,推进了医药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依照宋明理学的太极方式,对《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和藏象定义便会形成新的认知,明朝清代医家由此论述和发挥《内》《难》中有关“命门”的思想观念,建立了新的命门理论研究。
朱丹溪是浙江人,长时间奔走于江浙一带,对江浙医家影响巨大。肾命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是吴中名医,孙一奎是皖南人但长时间行医于江浙,赵献可、张介宾是浙江人,李中梓是江苏人,由此可见这个医药学派系的医家和初期学术影响主要是在江浙一带。膏滋方形成并时兴于江浙一带的原因在这里。